中国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厚,加之政策的扶持,以及大唐不夜城和东北不夜城等的引导,文旅行业的风口已经来临,成井喷式的发展,但盲目的抄袭和复制又加速了行业内劣质景区的消亡,尤其是以特色小镇为主。

为什么复制和抄袭导致消亡,又为何像大唐不夜城、东北不夜城、唐渎里做的有声有色,有的项目就门可罗雀,值得我们的思考。

特色小镇产品中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村——2016年投资3.5亿打造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,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迅速消亡,并于今年彻底宣告拆除,这近四年的折腾中损失的不只是开发商的投资,更重要的是打着“民俗”旗号的乡村旅游项目,竟成为了原乡之上的一块伤疤,希望透过分析,可以给今后的同类项目一些启迪与警示。

群雄并起,得IP者为王?

白鹿原因小说《白鹿原》小说闻名天下。2017年,随着电视剧《白鹿原》热播,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,仅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至少6家以“白鹿原”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,分别是白鹿仓景区、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、白鹿原影视城、白鹿原民俗村、簸箕掌民俗村、白鹿古镇。

对于这么多前来瓜分白鹿原IP的项目,别说外地人搞不清楚,就连陕西本地人都被绕糊涂了,从时间和规模上梳理,最受瞩目的是这三家:2016年5月1日,白鹿原民俗村试营业,投资额3.5亿元,占地1200亩;2016年7月16日,白鹿原影视城试营业,投资额6个亿,占地1050亩;2017年4月23日,白鹿仓景区在原上诞生,计划投资35亿,占地2100亩。

白鹿原民俗村于2016年五一开业,当天的客流是十万以上,高速路下来到蓝田的路全部堵死。

2016年全年生意一直保持不错,大约周末四五万客流,平时一万至两万客流。一直到2017年的新年,蓝田县在民俗村区域举办了免费灯展,正月十五全县的社火大赛又在民俗村开赛,当天游客达到了十五万人,这是白鹿原民俗村客流的顶峰。

随着影视城和白鹿仓的开业,白鹿原民俗村客流开始下降,到2017年11月,开园还不到两年,游客数量锐减,商铺纷纷关门。2019年9月迫于各种压力,开始“提升改造、暂停营业”。

繁华过后,热闹不在

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倒了,少了一个竞争对手,另外两家的事业会有所提升吗?

但问题是,并没有好转的迹象。

2013年,陕旅集团斥资6个亿,占地70万平方米,筹划三年的白鹿原影视城开工建设。2016年7月16日,白鹿原影视城正式开园。但是白鹿原影视城自开业起,游客便频频吐槽,在媒体抓取的有关白鹿原影视城的差评中,饮食贵、景区看点少、交通堵、村民素质差、服务差等词汇总是高频出现。

投资最少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反倒最先倒了,从资料来看,这或许与背后资本的运作和构成有关,与白鹿原影视城和白鹿原·白鹿仓不同的,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背后没有陕旅和曲江文旅企业的保驾护航。

由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,被业内人士称为“一堆小老板聚沙成堆来分食文旅之红利”,注定“成不了气候”。

复制和抄袭,能让项目火起来吗?

但放眼整个陕西,你就会发现,倒下的远不止白鹿原一个民俗文化村,一大批打着古镇、老街、民俗旅游旗号的项目都遇冷停滞,店铺关门,宛若鬼城。

通过严格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打造出爆款马嵬驿的团队也翻了车,蒲城县城往东15公里,是马嵬驿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全新打造的一个新的乡村旅游景点——重泉古镇。这座建造于荒地上的“古城”,几乎完全复制了马嵬驿之前的模式,但并没有多少游客。景点内,街道两边经营各色小吃的商户们都坐在各自的店门口等客人来。

蒲城不是个例,在富平县城附近也修建起了一个乡村旅游景区——和仙坊。建设到一半的大楼也已经停工。

而据媒体报道,礼泉县东皇小镇民俗旅游村也是举步维艰,武功老县城的美阳关古镇也建设一半就歇菜,据说是遇到了资金问题。

诸葛古镇的落败也十分迅速,虽然目前还有有人,但是和往日已经不同而语。其一自然是大势的古镇热消退,其二就是因为景区内的物价虚高,尽管免门票,但是还有很多游客表示不满,商业化的覆盖面积,几乎覆盖了整个景区,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不能叫做古镇,叫做商业街或许会更适合一些。

近年开业的永寿县黄土地旅游观光园,乾县大唐丝路风情小镇,三原县南关村等古镇旅游项目人气也比较少,就在这些人造古镇经营惨淡,苦苦支撑甚至关门歇业之时,民俗旅游村的热度,准确来说是建设热度依旧不减,许多项目还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。

民俗产业并不民俗

资本热衷民俗文化村,但没有差异化,没有自己的专属IP特色,简单的“复制和粘贴”,千镇一面,古建筑的堆砌,这些看似很仿古的文化老街,到哪里都能吃到的小吃,这样的不用心搞建筑和美食,不是将古镇古街推向深渊吗。

这些在我们看来是弊端的东西,在资本眼中却是“简单的”、“模块化的”、“可以快速复制的”,其实每个项目都明白市场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投机的风险,但每个项目又都觉得自己能有所创新,能靠宣传、靠营销、靠互联网+杀出一条血路。

但其实,当立项选择为“民俗文化村”时,所有人都应该至少懂得“民俗”两个字的含义,即人民约定俗成的习惯、文化、风土人情等,这里面最重要的是“人民”,是基于土地、基于村落、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原住民。

民俗文化村容易建,成本低,接地气,走流量,不倚重山水自然,这些是它的优点,民俗要保留自己的【吸引核】,原住民很重要,将古镇古街打造成一种简单全国可见的商业模式,又有什么特色吸引游客呢?

人常说,人间烟火气,最是抚人心,缺乏了原住民的内核,民俗也就无从谈起。

民俗是发展的、流动的,不是固化的、演绎的,聪明的团队可以通过培训引导、通过在地化的管理机制,与乡民一起探索内源式发展的出路,但切不可剔除乡民,徒有空壳。

敢问路在何方?路在脚下

白鹿原民俗村死掉了,而在民俗村周边的广袤区域,还有一个更大项目在征地后没了下文——白鹿原四季花谷,包括蓝关镇文刘坡村、安村镇田坡村、寇坡村、杨刘坡村四个行政村下辖的13个自然村的所有土地。

迄今,项目签约已经3年,几千亩地也已经荒了将近三年,有的更早征收的地甚至荒了六七年,但村民们并没有看到项目的实质进展。

对于那些投机的商人不论赔多少钱其实都不值得同情,包括看似被坑害的当地政府。真正令人喟叹的还是原始村庄在这场资本战争下的消亡,都说乡村旅游,民俗文化村是学袁家村,但一个个都只是盲目跟风模仿,丝毫没有得到袁家村的精髓,不然,理应是村民挣到了钱,政府美名传扬,合作的商家也能名利双收才对。

古镇打造要结合当地文化习俗,而不是单一的商业产业。摒弃复制和抄袭,唯有自我创新和变革,才能走出属于文旅景区自己的康庄大道。